9月7日,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辽宁实验室揭牌一周年新闻发布会,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厅长蔡睿介绍辽宁实验室建设总体情况。实验室副主任黄延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实验室建设进展相关情况并回答提问。
实验室自启动建设以来,始终聚焦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战略目标,结合辽宁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产业培育等区域发展急需,积极部署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养和引进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过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构建多方参与、要素齐备、特色鲜明的“政产学研金服用”联合体,全力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在辽落地转化。在省委省政府、大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实验室在科研体制创新、平台建设、引才育才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
一是科学筹划,打造全链条科研布局新模式。实验室打造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中试放大和工业示范的全链条科研布局新模式,已形成“产业出题、科学论证、协同攻关、市场验收”的协同创新新机制。结合我省能源产业发展急需,围绕化石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多能融合、精细化工与新材料、基础前沿交叉、能源战略研究等6个重点研究方向,根据科研进展的不同阶段,设计部署颠覆性技术类、联合基金类、中试类、应用示范类、成果转化类等5类科研攻关项目。尤其是,实验室创新性地提出设立联合基金类项目,面向全球科研机构开放,旨在吸引、引进一批符合辽宁重点产业发展的国内外先进技术落地辽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品牌。现已吸引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与实验室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助力辽宁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实验室已部署各类项目23项,项目总金额1.28亿元。

二是集聚资源,实现平台建设新突破。实验室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争取国家级平台,强化与在辽头部企业深度合作,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实验室牵头组建的“新型固定式电化学储能研发中心”、“绿色制氢及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中心”入选国家能源局“十四五”第一批创新平台名单,吸引华为、华电重工、大连博融等近10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开展联合攻关,以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推动辽宁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实验室与中触媒公司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辽宁滨海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企业每年投入研发经费不低于1000万元,共同推动辽宁能源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升级转型。
三是任务牵引,打造引才育才新高地。实验室坚持优中选优,强化学术引领,遴选本领域顶尖学术带头人,打造国际能源领域创新人才新高地。坚持“以事定人、择优竞聘、引育并举”原则,根据攻关任务组建科研团队,已部署科研攻关项目23项,汇聚各类高层次人才19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6人、国外院士1人、杰青15人。今年7月,全职引进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加拿大工程院两院院士陈忠伟教授,现已组建90余人的动力电池与系统研究团队,正与大连中比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围绕高比能锂离子电池开展技术攻关。实验室深入实施科教协同育人战略,依托国科大能源学院,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硕博研究生45人,努力打造国际化的科教融合基地。
四是创新机制,实施成果在辽转化新举措。实验室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建制化、定向性技术研发为主,将成果转化收益的80 %奖励研究团队,推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落地。此外,针对在辽落地转化的重大科技成果,再给予科研团队合同到款额20 %的奖励,着力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在辽落地转化。在科研任务部署过程中,布局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攻关项目时,要求必须与在辽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确保新培育的科技成果及时在辽落地转化。一年来,实验室组织研究团队到沈阳、大连、阜新、盘锦、辽阳、丹东等地实地调研产业需求,召开科技成果对接活动50余场,推动科技成果在辽落地29项,合同总金额3.5亿元,其中推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项目落地大连,合同金额1.16亿元,为辽宁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贡献力量。与鞍钢集团联合开发无碳冶金技术,全球首套万吨级绿氢零碳炼铁新技术示范项目已开工建设,并将先进氢冶金新技术引入辽宁;“甲醇制烯烃第三代技术”在辽转让,预计可实现年产值7.5亿元;与恒力集团合作,开展乙撑胺清洁绿色生产技术攻关,现已完成催化剂制备等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完成3万吨/年乙撑胺工业生产装置建设,拉动投资3亿元,投产后将新增产值10亿元。
下一步,实验室将进一步落实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立足辽宁雄厚工业基础,以科技创新促进辽宁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石油化工精细化发展、能源化工与钢铁行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培育氢能、储能等新兴产业,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助力辽宁打造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促进辽宁和东北产业全面振兴。